人口密集、产业密集、规模扩张、绿地紧张、空气欠佳……这都是大城市病的典型特征。未来的城市,应该是以生活为重心,而不是一味追求产业发展、经济增长。
在日前举办的第七届国际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大会上,亚太旅游联合会副秘书长、北京天一博观城市规划设计院院长叶昊提出,从生产转向生活是城市更新的必经之路,值得景观规划设计从业者认真领悟。
以生活品质为导向渐成趋势
叶昊认为,随着创新与服务经济方兴未艾,城市却明显没有适应这种改变,传统产业、传统发展模式的惯性依然强大。受此影响,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现状堪忧,中小城镇与中心城市差距明显,空间协同发展缺乏引导,区域管制机制严重缺位。
对经济物质的追求,已不再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主要内容,更不是唯一内容。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家都有了房产汽车,都有了更多物质性资产,对工资等固定收入的要求越来越低,但是对空气质量、公园绿地的向往在大幅度提高。虽然挣钱多,但是如果我因为宜居品质问题而生活得不愉快、不舒心,那我还不如离开北上广。”叶昊说。
事实上,现在社会上有一种逆城市化思潮。
大家都知道,一线城市雾霾很厉害,大家都喜欢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交通便利又可以在城里赚钱。这样可以生活在环境很优美的地方,又享受相对的生活便利。这就是典型的逆城市化。到城市周边去,到城市近郊甚至远郊去,成为很多人的情结。
在这种背景下,特色小镇成为潮流,吸引大量投资。
叶昊指出,受趋势影响,城市发展将出现重大的变化,城市功能将从以前的生产和交易为主,转变成以生活为主。这意味着以经济为中心、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思路,变成了以生活质量为导向的城市发展趋势。
优化重组城市生态空间格局
近年来,在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等,利用原生自然生态资源,设计建造了大量的城市郊野公园。
“如今看来,当时规划郊野公园的考虑虽然与现在的某些想法不太一样,但在进行规划设计时强调的很多东西,现在看来依然是对的,比如对自然生态功能的强化。当时无论是北京还是上海,都没有充分意识到城市的发展速度如此之快,设计师的理念、想法多少都受到一定冲击,有领导还未跳出普通市政公园规划设计的思路。”
过去,更多强调历史文化复制,缺乏人文关怀和人文情怀。现在,设计必须以文脉、地脉、人脉为基础开展传承创新,以可持续发展理念、精细化管理方式引导发展,满足居民旅游休闲需求、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对于城市空间而言,核心产品是游憩和休憩。在优化关键设施的同时,应充分考虑交通布局、游憩空间、配套服务设施、开放空间等。一些重要指标如环境容量、游客数量、静态交通、设施配比、运营成本等,都是决定规划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
叶昊着重提到了北京近期的一些可喜变化。今年以来,结合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北京在中心城区大力整治开墙打洞,在更大范围实施拆违建绿,成效明显。
“从城市规划的角度,需要减产、减地、减人、减功能,同时增水、增绿、增文、增品质。在此过程中,城市强化功能选择、疏解整治、留白增绿。北京近两年通过封堵开墙打洞、整治背街小巷、调整地下空间、恢复河流河道、打造文化中心、建设郊野公园,首都的城市格局更加清晰。”
不完全统计显示,北京建设用地降低到5600平方公里,人口降低到2300万,整治开墙打洞约1.6万处,背街小巷提升2400条街道,拆除违法建设4673万平方米,3200公顷拆后土地留白增绿,整治疏解地下空间260万平方米,城市绿地150平方公里全部改为城市公园或郊野公园。
风景园林为未来城市而设计
未来的城市除了高品质的城市基本功能,市民休闲游憩功能、生态涵养保护功能,甚至生态旅游景区功能,都将成为未来城市的主要功能,与现在经济功能、产业功能等完全不一样。
受此影响,未来城市一定是跟风景园林完美结合的。从生产性向生活性转化,城市更新可以实现有机增长、可持续发展,并赢得更多弹性空间。
在叶昊看来,风景园林尝试介入城市更新,可以从几个方面着手:把宜人的景观资源和生态空间做起来,将城市公园、绿地、滨水休闲、环城近郊游憩等空间组成整体、系统的网络型休闲游憩系统;打造集中、特色鲜明的休憩功能区,同时丰富休闲游憩设施;关注城市小型文化休闲空间的打造;强调用地多功能性,特别重视滨水区,特别关注滨水区对整个城市的作用;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融入休闲体育元素,并使之成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提升全民健康。
面向未来的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已出现重大变化。叶昊希望,设计师们从中得到更多感悟。
规划设计已从单纯的景观设计塑造,变成创造文化休闲空间,这是风景园林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
“设计师必须认识到,城市基础设施本身就是园林景观的一部分。与园林景观相融合,基础设施可以极大提升城市生活品质。除了传统设施以外,还有游乐场、宠物乐园、健身公园、城市绿道等,都是风景园林设施的内容。”叶昊说。
在他看来,科技与创新产品结合,如虚拟现实、物联网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文化设施和景观项目,对表现历史场景、形成新景观的作用无可替代,未来将成为潮流。
在创新设计时,有几项基本原则必须把握。叶昊将其总结为:历史风貌还本,绿色形态还初,历史民俗还原,空间地理还民。
顺应自然生态发展特色小镇
“生态环境跟人的关系叫友好,人对生态环境的感觉叫美好。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生态环境显然也包括在内。”
如果把疏散非首都核心功能看作城市更新,风景园林在其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中小城镇当然不能也完全没有必要照搬一线城市的经验与做法。那么,理想中的中小城镇是什么样子?“有特色,有文化传承,有产业支撑,不以工业生产为导向,这是新型城镇的核心价值所在,是主要发展方向,是最佳载体。”
叶昊认为,未来的中小城镇除了风景园林、特色产业、城市建设外,还要考虑一个问题,这就是社会治理、社会环境和公众健康,健康的产业、健康的模式、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家庭、健康的自然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等。无论是中心镇、集镇,还是集村,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范围。
“特色城镇是造不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形成的,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发展逐步形成的,最核心的要素就是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产业联系的可持续性、社会效益可持续性。”
特色小镇与主导特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一步到位的小镇能不能做好?值得思考。
现在,特色小镇有可能会变成政府主导投资、全民共同参与的盛宴。叶昊对此表示一定的担忧。“最大的问题是,日常运营管理没有人管,也没有预先规划。你想,30亿元投资规模的特色小镇,建起来以后没有运营,会怎样?”
眼下正风行一时的特色小镇建设,无论什么主题,一定要以生活品质为宗旨。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hxyc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