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国家森林步道。2017年,国家林业局公布了第一批国家森林步道,即秦岭、太行山、大兴安岭、罗霄山和武夷山5条国家森林步道。国家森林步道一经发布,就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公众对徒步体验国家森林步道充满了期待。
但从第一批国家森林步道的空间布局来看,没有贵州、云南、四川、广西、西藏、青海等西南地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丰富,森林类型和景观组成复杂,是世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也是民族文化最丰富、最浓郁、最神秘的地区。由于文化历史久远,自古就有茶马古道、盐道等,还具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是红军长征最有故事的地区。如果中国的国家森林步道缺失了这些区域,在组成内容上就存在很大缺陷。
为什么有国家森林步道
人类走出森林,建立了国家与城镇。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健康问题却越来越挑战人类。特别是因工业文明带来的环境污染,让人们有一种逃离城市的期盼。于是,通过各种户外活动,亲近自然,强化自己,找回更多生活乐趣,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国家森林步道应运而生。
国家森林步道通过穿越典型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将具有国家代表性的自然风景、历史文化区域用步道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长跨度、高品质的带状休闲空间。在欧美国家,国家森林步道的建设与发展已有近百年历史,如美国的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
国家森林步道的建设强调体现生态系统原真性、国家代表性和公益性,让徒步者体验纯真的自然荒野和传统文化,是认识自我,增强自豪感,提升民族自信心的物质基础。
在我国,长距离的国家森林步道作为美丽中国山脉、林脉和文脉的具象化载体,如同长长的绿色项链,将散落在中华大地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荒漠公园、国家公园、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等自然和历史遗产地串联,组成国家美景画卷。这样的森林步道肩负着生态教育、遗产保护、文化传承、休闲服务、经济增长等诸多使命,是自然与文化的综合体,理应得到重视。
国家森林步道不像公路、铁路那样产生直接效益,建设的工程量也远小于公路铁路,但一样需要建设投入。而这种投入的效益是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应该是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南期盼国家森林步道
西南是我国贫困人口比例相对较大的区域,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是这些区域的难题和主题。特别是贵州、云南和广西,生态脆弱,土地承载力低,靠土地的直接产出脱贫是不现实的。若通过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可以将西南现有的森林旅游地以及其他自然和文化旅游地穿成线、织成网,既完成了可到达性,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系统,带动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以贵州为例,虽然贵州经济相对落后,但其生态资源是许多省份无法比拟的。其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拥有典型的喀斯特美景。乌蒙山、大娄山、武陵山和苗岭,发育了乌江、赤水河、牛栏江、北盘江、南盘江、红水河、都柳江、清水江,形成了贵州四山八水的生态格局。这里也是野生动植物的生态乐园,有世界唯一的黔金丝猴,有世界2/3的黑叶猴种群,有成山成岭的中国鸽子树,有世界上保护最完好的喀斯特森林……以国家森林步道为主线,可以串联起周边以民族村寨为内核的旅游综合体,带动沿途乡村的振兴与发展。同时,还能满足人们渴望亲近自然,享受美景盛宴的需要。
笔者曾沿着北盘江峡谷行走了14天,在藤蔓攀附,古木丛生中,与黑叶猴、猕猴为伍,看它们在悬崖间游走,感受着大自然的神奇,也让自己的意志得到了深度磨炼。
在云南,无论是海拔较高的白马雪山、梅里雪山,还是适合绝大多数人旅行的高黎贡山,早已是户外者涉足的天地,只是还没有通过国家森林步道来规范和连接。
森林徒步助力“健康中国”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户外游憩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对长距离徒步穿越自然区域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据初步统计,在中国,各类相关户外俱乐部超过1000家,户外运动爱好者达1.3亿人,其中每年的长距离徒步穿越人群在500万人以上,短距离的户外旅游更是呈井喷式增长。
国家森林步道建设的主体在山区、林区,将带有“荒野性”的稀缺森林景观、原真的自然遗产与生态景观保留下来。这让人们有机会走入森林、荒野,欣赏国家美景,感受森林魅力,继而热爱自然、热爱荒野,保护森林与荒野资源。
在漫长的国家森林步道上行走,历经几天、几十天甚至几个月的徒步长征,徒步者的意志常常受到极大的挑战,从徒步中不断获取精神鼓舞,“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森林徒步是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的具体举措,作为日常休闲的活动,简单易行。步道所穿越区域森林植被密集,空气清新,负氧离子含量高,还有各种植物发出的芳香物质,让人徒步走在步道上就完成了“洗肺”的过程。这可以减轻现代城市人群的工作和生活压力,强健身心。
当然,要做好国家森林步道建设,必须开展充分的调研,不仅要充分用好已有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调查数据,还要充分了解文化、历史、气候特点等。除了硬件的基础设施完善外,还要有丰富的软件作为支撑。在做好总体规划的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好每个组成部分的具体设计,用生态的理念和方法去建设。
(作者系贵州省野生动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长、研究员)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hxyc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