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织金洞瑰丽雄奇 蓝七星摄
“云南石林、桂林峰林等地上岩溶景观,贵州织金洞、福建玉华洞、北京石花洞等地下岩溶现象,还有黄果树瀑布、四川九寨沟等钙化坝沉积,都是中国大陆著名的岩溶旅游胜地。”谈及喀斯特现象与地貌景观,中国工程院院士卢耀如滔滔不绝,如数家珍。
由于在岩溶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卢耀如被国内外誉为“喀斯特卢”。喀斯特,音译自英文Karst。1964年,在中国地质学会第一届全国喀斯特会议上,为了更好反映此类地貌的实质,也便于广大民众理解,会议建议中文译为“岩溶”,同时也可以用“喀斯特”。
走进五彩纷呈喀斯特
中国喀斯特地区地貌的发育是受自然条件所控制,包括地壳升降、断裂、褶皱以及各种地球内外动力作用,所以喀斯特类型很多。在以溶蚀为主的喀斯特类型中,卢耀如院士强调了石林、峰丛、峰林等正态景观和洼地、盆地等负态景观,进而划分出石林溶洼、溶丘洼地、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孤峰平原等类型。
大气降水、地表水及地下水,只要对某种可溶岩没有呈饱和的溶解状态,都可对该可溶岩产生溶解或溶蚀作用。期间,也不断发育相应的沉降现象,为后期沉积所覆盖,而形成古喀斯特或化石喀斯特。“对喀斯特发育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还是地质构造和气候条件两方面,涉及地壳升降、碰撞、断裂、褶皱以及其他内外动力作用。气候条件,则主要涉及降水量和温度。”卢耀如讲解道。
地上喀斯特地貌除了峰林峰丛和石林外,还有盲谷、坡立谷等大型景观。在地下就会形成各种溶洞、天坑和暗河等,像溶洞里面就包括了钟乳石、石花和石笋等诸多喀斯特产物。
喀斯特扮靓瑰丽中国
在中国广阔的高山、高原、平原、海岸、岛屿,众多喀斯特地貌景观呈现出立体发育与分布的喀斯特奇峰异洞,使得中华大地更加壮丽雄奇。从雄伟的世界屋脊喜马拉雅山到惊涛拍岸的台湾岛,从林海雪原的大、小兴安岭到富饶美丽的南海诸岛,许多巍峨的高山、无垠的平原、奔腾的江河、漫长的海岸都有可溶岩分布,并相应地发育为不同特征的喀斯特。
在中国南方碳酸盐岩分布地区,有“无山不洞,无洞不奇”的说法。目前仍不断发育的洞穴系统非常多,而据不完全统计,已开发游览的洞穴也超过400个。宋代沈括的《梦溪笔谈》深入探讨了渗滴水形成石钟乳的原因;《徐霞客游记》中,对喀斯特地貌、洞穴和河流的论述占主要篇幅,中国对于喀斯特地貌洞穴的探索从未停止。
“喀斯特洞穴里面水流复杂,不同性质的水流还可形成不同种类的化学沉积物以及碎屑物砂、土、砾等沉积。地表河流入地下,还能形成地下瀑布。”卢耀如指着自己的著作《中国喀斯特》中武隆天星洞1000米深处的地下瀑布说道。地上景观气势恢宏,地下景观神秘奇异,这些不计其数的喀斯特景观和现象,构成了中国壮美多娇的山河。
喀斯特地貌景观具有山美、水秀、洞奇、石怪等特点,让人对自然的鬼斧神工产生无限遐想,也赋予景物本身以神话色彩。卢耀如出版的《中国喀斯特:奇峰异洞的世界》中英双语版著作,便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岩溶堆积物、景象万千的地表形态,既体现了空间层次的多样性,也令不同景观互相映衬,极大丰富了其景观内涵。
喀斯特旅游潜力巨大
中国喀斯特是奇峰异洞的精彩世界,蕴藏着宝贵的资源,体现了传统旅游的美学观赏价值。这些喀斯特地区已吸引许多国内外旅客,目前发展形势喜人。
“如今在喀斯特地貌开展旅游,要突破传统的、单纯从美学价值出发的方式,应在信息时代加入互动体验的元素。”对于喀斯特地貌与科学旅游相融合,卢耀如表示,地质博物馆是介绍这一地貌的绝佳方式。一些博物馆已开始在科普、地学休闲、地学娱乐、地学信息、游客服务等多种领域借力VR、AR、3D动画等现代化科技手段,让深奥的地质知识趣味化,增加普通游客尤其是青少年的兴趣,各旅游地正为这方面的扩展而努力。
喀斯特地貌景观往往具有景观多样、配套性好的特点。它拥有集美学、生态、科学和经济等价值于一体的景观属性,也具有极高的观赏、健身、特种旅游的价值与功能。喀斯特地貌景观山水交融的环境,也成为登山、攀岩、探险、漂流等旅游爱好者的理想选择。以桂林阳朔为例,去年承办的全国攀岩分站赛就吸引了一大批攀岩爱好者,加之阳朔本身就具有喀斯特地貌的特性,满足了各类运动爱好者的需求。
区别于以往的“被动灌输式”旅游,“体验式”地学旅游因其互动性高、体验感足的特点,正吸引旅游市场的关注。通过一系列参与性、互动性与融入性的项目创意,游客在游山观水的同时,还享受到优良的生态系统、亲身体验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进而获得巨大的身心享受。在此过程中,游客通过体验而了解,通过了解而欣赏,通过欣赏而深究。
卢耀如强调,在开展喀斯特地区旅游时,一定要注重安全问题。“由于喀斯特地区的特殊地形,城市交通规划建设要加倍谨慎。在铁路隧道以及高铁的开发中,都需提防喀斯特地貌可能引发的灾害。”他说。
“总而言之,喀斯特地区的衣食住行都与这一特殊的地形有直接的关系。”卢耀如说,我们需要深化对喀斯特旅游地开发类型的认识,综合、配套地开发景区内所有可供游览、休闲或进行科学文化活动的资源, 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旅游项目。
此外,在形象塑造时,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的观念,塑造既有喀斯特地貌景观和民族特色,又能保证喀斯特旅游地生态平衡的协调,使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与喀斯特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相得益彰。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hxyc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