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的改革开放,让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云南花卉产业作为改革开放后兴起的朝阳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直是中国花卉产业的龙头老大,花卉产业产值多年保持全国第一。斗南花卉市场作为中国花卉产品交易的重要平台,其从无到有迅速崛起和发展的历程,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在花卉领域里的重要历史见证。
1980年,昆明市官渡区和平乡算村农民李兆祥因患腰肌劳损而受到生产队的照顾。他用村集体的2亩土地,培植桉树等荒山造林苗木。在此期间,他将捡来的废弃菊花老苗种植在田间地头。开花后,用棕榈叶撕成细丝捆绑成5-6枝一扎的花束,将其放在水桶里用自行车驮到昆明城区去销售,一天可收入10多元。在云南农业大学校园卖花时,他结识了该校园艺系副教授彭增盛后,便开始在彭增盛的指导下试种唐菖蒲、小苍兰、鸢尾种。那时候,一枝唐菖蒲可以卖到3角钱,是一笔不小的买卖。这在当地引起轰动。
呈贡区斗南街道斗南村是滇池边的鱼米乡,当地农民最先种稻谷、打鱼,后来开始种菜。受到附近和平乡人种花的影响,1983年,斗南村民化忠义在自家责任田里种下第一批唐菖蒲,开花后把它们拿到昆明尚义街提篮售卖。卖花收入比种蔬菜要高出许多,于是当地村民纷纷效仿。1987年,同村的毕会、王路坤、毕明晟3位年轻人也在自家田地种上了鲜花,就这样鲜花种植像雨后春笋般地在斗南发展起来。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花农们不再用扁担加箩筐挑着前往昆明卖花,而是在村里的集市上像卖蔬菜一样卖鲜花,由此便形成了最早的以路为市的50多米长的“斗南花街”。随着市场交易的火爆,1995年,当地一个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斗南花卉市场应运而生,从而告别了“以路为市”的历史。
2015年3月,昆明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斗南·花花世界”建成并投入使用,约有2300户花商由老市场转场进入新市场。它标志着斗南花卉交易告别了使用年限长、设施老旧、规模不足、交通拥堵、管理粗放的老斗南花卉市场而转场到设施齐备、管理先进、交易模式领先的新花卉市场,进入全新的交易模式。目前,斗南已形成国内最集中的花卉产业集群发展区,2000余家花卉经营及物流企业形成了花卉种植、包装、交易、冷链物流、科技研发、人才培训、花卉工业、旅游等全程标准化的花卉交易市场,花卉外贸辐射至俄罗斯、波兰、新加坡、日本、韩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7年,以切花月季、康乃馨、非洲菊、满天星、洋桔梗、绣球等为主的鲜切花交易量和交易额分别达65.3亿枝和53.55亿元,较上年分别提高7.56%和13.4%,日均交易量和交易额约为1789万枝和1467万元。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总裁助理毛海鹏介绍说:“目前,斗南花卉交易市场已成为全球唯一一个集电子拍卖交易、对手交易、电子统一结算、电子商务模式4种交易模式并存的鲜切花交易市场,全国每10枝鲜花就有7枝来自斗南。斗南花市,已成为中国乃至亚洲鲜切花的‘市场风向标’和‘价格晴雨表’。”
“花拍中心”是云南花卉产业发展的重要推手和鲜花交易的重要平台。自2002年12月20日开拍以来的5500多个交易日,共拍卖交易各类鲜切花100多亿枝,交易额达50多亿元。今年第一季度,这里的数据显示,云花的单枝价格为1.28元,同比增长14.68%,而供货量却减少了2.5%,呈现价升量跌、市场需求上升的态势。
回望斗南市场近40年的风云变幻,实际上就是昆明改革开放最鲜活、最生动的写照。从第一枝花到数以亿计的鲜花争奇斗艳;从以路为市到2000家中外花企、上万花卉从业者汇聚的产业园区,斗南花卉市场在近40年间,精彩演绎了一个国际花都的传奇,成为中国改革开放40年的重要历史见证。
呈贡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专职副主任潘胜添表示,下一步,他们将以特色小镇建设为契机,积极整合并盘活斗南的“产、城、文、旅”资源,打造具有斗南特色标签的4A级景区、全国一流的特色小镇,助力斗南建设成为“世界第一”的花卉市场。“预计到2020年,斗南鲜切花交易量可突破百亿枝。”潘胜添说。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hxyc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