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公厕,提升了城市的形象。
没想到,第一次到青岛采访,对象竟是厕所。这里,正火热开展第二轮“厕所革命”。公厕,已成为美丽青岛的又一景,让人惊艳。
12月7日6时50分,63岁的刘孝先提前到岗。他所服务的垭口公厕,位于崂山景区垭口悬崖下的一个口子里,顶部是一个观海平台。
在景区干了14年厕所保洁,老刘说从没像现在这么轻松。打开全玻璃的厕所大门,老刘开始清扫地面。
“喏,那里是原来的公厕,男女两间各3个蹲坑,是个旱厕。”老刘指着山下10多米远的地方说,以前冲厕所要下山挑水,300多米的陡坡,一趟80多斤,一天要挑十五六趟,旅游旺季至少30趟。
海滨旅游胜地青岛,公厕也曾被诟病。2015年,当地开始统筹推进全市厕所改革,创新建设与管理机制,特别是加强旅游景区、加油站、交通集散点等人流量大的场所的公厕改建提升。
垭口公厕就是由此新建的一个3A级公厕,由于地势独特,厕所门被设计成一整面弧形玻璃幕墙。内部配置除了中央空调-新风系统、节能减排应用、第三卫生间等标配外,还有MBR水处理一体化设备解决了困扰高山公厕的上下水和污水处理问题。更让记者开眼的是其智能空间转换功能。“这边门打开,就变成男厕;女士多的话,马上可转换成女厕,全部智能控制。”刘孝先指着男、女厕中间一个区域说。
像这样新建、改建的标准化生态厕所,在崂山景区共有38座,其中9座达到3A级。
新一轮的厕改之“火”,“烧”到了非景区,“人性化、洁净化、便利化、实用化”是最大的亮点。
中午11时许,记者来到青岛市南区山东路和江西路交叉口,老远就看到一个大型公厕。
走进去眼睛一亮,公共区配有多功能充电设备、饮水机,左侧是城市美容师爱心驿站,右侧设有第三卫生间和便民服务点。爱心驿站内养着金鱼,有休息室、沐浴间、就餐间。便民服务点放有书、雨伞、针线包等常用物品。第三卫生间设有儿童马桶和儿童洗手盆。厕所内还安装了益生菌除臭杀菌设备,每隔几分钟就自动喷雾进行生物除臭,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清香。公厕四周进行了绿化,如同一个小公园。
“常有人跑到这儿歇歇脚。”保洁员笑着说。
这样的多功能集成公厕在市南区已成为新“标配”。市南区城管局局长许群被大家戏称为“厕所女王”,总工程师周爱清则为“厕所女神”,足见她们对厕所工作的用心用力。作为女性城市管理者,她们的那份细腻、周全充分体现在厕所设计和建设的每一个细节中。
许群告诉记者,结合市南区打造全域旅游,在新一轮“厕所革命”中,她们坚持一厕一策划、一厕一文化、一厕一景观、一厕多功能,着力在拓展完善服务功能上下功夫。目前,全区每平方公里有4所公厕,形成了10分钟公厕服务圈,厕位男女比普遍达到1:2,在旅游旺季能够满足日客流量10万人次的如厕需求,形成了特殊的“公厕景观”。
“现代城市建设要做到标准化、智能化、精细化、长效化。厕所改革和管理能撬动整个城市建设。”周爱清说。
或许,人们真的会因为一座厕所爱上一个城市。
记者走笔
宜居不宜居关键看细节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坚持不懈推进“厕所革命”,努力补齐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短板。
新时代新作为,很多地方把打造宜居城市作为发展目标。宜居不宜居,除了气候等自然条件,更关键的是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细节。公厕,正是全面展现城市细节的窗口。
在青岛,记者走访了近10座位于不同区域的公厕。崂山的景区公厕,山东路江西路交叉口的生活区公厕,位于景区兼生活区的山海关路公厕。这些厕所各有不同,但其设计和管理理念集中于抓细节。细节之一在于便于寻找,要么设在人流密集区,要么设在路边,且都有明显的标识。把公厕打造成随处可见的风景,这更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其二在于厕位比,基本达到男女比2∶3或1∶2的国家要求,像垭口公厕利用智能空间转换,甚至超过了1∶2,能有效解决女性厕位紧张的问题,体现了城市管理的人性化。其三在于公厕功能的拓展,不仅提供了各种生活便利,关爱环卫工人,更营造了一种文化氛围,使之成为城市文明的一个窗口,把曾经的短板变成了一大优势。
城市管理是一门很深的学问,中国的城市管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现如今更需要相关部门把文明的细节一一纳入到城市建设和管理中去,通过各种小细节提升大民生,让身体和心灵都舒适。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hxyc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