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园林新闻 | 规划设计 | 工程 | 植物 | 科技 | 教育 | 法制 | 风景旅游 | 园林城市 | 世界园林 | 风景园林师 | 花木资讯 | 人居环境 | 园林论坛 | 园林博客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http://www.www.hxycwz.com 2017-11-27 来源:微园林 作者:李奕 发表评论(0)

  在中国五千年灿烂而悠久的历史文明中,不仅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古典园林,也有传统插花艺术这一颗灿烂的明珠。一花一叶、一草一木,皆为中国古典园林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传承至今,不仅熠熠生辉,韵味更是愈演愈浓。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宋·李嵩《篮花图》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发展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在这漫长岁月中,虽历经坎坷,但仍伴随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延绵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优美的古典艺术之一。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河北望都发掘的东汉墓壁上绘制的陶盆内小红花壁画

  在先秦时代,当广义概念的原始插花形式出现时,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进入原始萌芽阶段。随后汉、魏及南北朝时期,原始容器插花意念的形成与发展使得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进入初级发展阶段。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宋·苏汉臣《觐妆仕女图》

  描绘了宫女镜台插花景象

  隋、唐、五代时期,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进入兴盛发展阶段,插花成为一门艺术并得到广泛普及,并逐渐成熟。而到了宋朝,举国上下盛行插花,成为了“生活四艺”之一,插花艺术由此进入全盛阶段。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明代厅堂中立式瓶花

  元朝政局动荡,插花艺术发展缓慢并收缩。到了明清时期逐渐得到系统发展,建立了中国传统插花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成熟完善阶段。

  唐朝绽放的灿烂花文化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花开蝶满枝,花落蝶还稀”、“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等众多唐诗描写了花开时节的盛况,表达了人们对于花开的喜爱与赞美之情。同时诸多诗词中还体现了唐朝人的“牡丹热”情怀,“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等赞美了牡丹超凡脱俗、居百花之首的高贵气质及灿烂艳丽的芳姿,同时抒发了诗人追求极致、胸怀大志的高傲品质。

唐韵万花丨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唐·罗虬《花九锡》

  除了“牡丹热”,唐朝人对于花的热爱还通过当时的“花朝节”、《花九锡》等赏花方式与插花著作表现出来。在“花朝节”中,人们充分表达了对赏花的挚爱,体现了人们热爱自然生活,享受美好事物的强烈情感。唐代诗人、著名插花师罗虬的《花九锡》对插花放置的场所、剪截工具等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并辅以作画、咏诗、赋歌、谱曲、饮酒等形式进行视觉、听觉、嗅觉等多层次的艺术欣赏。

  隋唐插花艺术的对外传播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小野妹子像

  隋唐时期插花艺术不仅在国内耀眼闪烁,还传到了海外,对日本插花艺术的萌芽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日本圣德太子派小野妹子作为遣隋使节,到中国(隋)建立友好外交关系,将隋唐文化传入日本,潜心研究佛学并学习中国的佛教插花。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六角堂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女校学生领取校令书

  小野妹子回到日本后,居住在太子创建的六角堂的池坊,为了把中国的佛前供花发展起来,不仅制定了祭坛插花时的花材配置的规矩,还开办了日本的插花学校,积极传播中国插花艺术,让更多人欣赏到优美的插花,插花即在日本生根、发芽,逐渐成长,并形成了日本最古老的插花艺术流派——池坊流,同时小野妹子也成为了日本插花的始祖。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千年之韵——中国传统插花艺术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不仅为中国古典园林锦上添花,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艺术瑰宝。不论是插花艺术的悠久历史,还是其蓬勃发展的艺术生命力,都展现了其文化魅力与时代风采,带领世人来到中国插花艺术殿堂,体验精彩的文化盛宴。

分享到:
编辑:guoai
有关  中国 传统插花  的新闻
更多评论网友评论 (已有0位网友发表了看法)
  • ·凡本网注明“www.www.hxycwz.com”或“本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风景园林网,
  • ·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
  • ·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风景园林网”或"来源:www.www.hxycwz.com/"
  • ·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最新评论:
企业服务

    热门博文

    论坛热帖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RIGHT RESERVED 2007-2017 WWW.www.hxycw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