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北京的四合院中有不少自建的私家花园。王其明的《北京四合院》中所列的清代北京之宅园,就达114个。北京的私家园林受到江南园林的影响,却又自成一格,带着帝都的大气,彰显文人趣味,寄托隐逸情怀,成为四合院中一道独特的景观。
林语堂说:“所谓艺术,就是利用手中有限的东西,而又能让人类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句话用来描述四合院中的私家花园是再合适不过的。这些花园以咫尺之地,通过巧妙的设计构思,使主人在诗之情、画之意、游之景、书之趣中得到心灵的慰藉。
咫尺小院巧妙“换景”
往昔之时,能在北京的四合院里建起私家花园的人,大多以有钱和有情趣作为前提。正如白居易说的:“人生处一世,其道难两全,贱即苦冻馁,贵则多忧患。惟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穷通与丰约,正在四者间。”在京为官,最好是闲职,这样,便可利兼出处,避劳负饥,更重要的是,可以随心所欲,优游卒岁。
“帝京夜阑闻雁声,何人不起故园情”,长期客居北京,必然令人渐生思乡之情,往昔来京赶考、做官者,南方人居多,所以才把江南园林移到自家的后院,仿家乡老宅的曲廊、幽径、亭台和小桥,聊慰对故地的怀念。当然,这也成为主人炫耀自己家世和根基的机会。
居京不易,空间限制尤大。因此,北京的四合院花园形式中纵然有阔达十余亩的大花园,但大多数四合院中的花园仍为咫尺小院,尽管如此,主人仍可以精心营造,从而产生无限空间的感觉,采用叠石、树丛、水池、花篱、曲廊、月亮门等“换景”手法,以求达到三步一景,景随步移的效果。
“借景”是创造花园“画意”的重要手法。走廊上的墙窗,借来窗外景物,一窗一世界,步步有天地,步随景移;花园中的一泓池水,面积虽然不大,但犹如“嵌”在花园中的一面小镜,昼夜的景象都是变动的了。
林语堂的《瞬息京华》(《京华烟云》的另一译本)中描绘了北平一处私家花园,就极有此特色:“主要的起居室都靠南面的大门里面,逐渐向北分布,开凿一条小溪和一个池塘,溪流穿越走廊、小桥,流经各座楼阁平台而进入一座大果园。过了果园,有一座伴农亭。亭前泊有一只小船,再过去二十来步,是一座朱红色的小桥,站在桥上,可以望见溪流开阔为一个小池塘,其南侧约五十尺长,一座带顶盖的小榭突出在地上。几个老婆子在小榭上来回走动,水塘左右两侧树木遮阴,长廊不时隐没在树荫里又复出现,通到水榭。”
在这一大段关于花园的描写当中,几乎包括了绝大部分的花园中的建筑、景物,但有如此之多景观的园林,其面积却十分有限,不过“二十几步”、“五十尺长”,正是体现了“换景”手法之妙。
书香诗意和文人情趣
历史上许多满腹经纶且家道又殷厚的文人都曾精心地设计自己的花园。也许这些文人并未受过关于花园设计的专业训练,但这当中所需要的和谐一致、错落有致、出人意料、影影绰绰,以及含蓄回味等造园手法,正是中国诸多传统艺术门类所共同尊崇的一贯原理。
纵观北京四合院的私家花园设计,“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一条重要主题。通过山(有时不过是一个小土堆,有时不过是叠起的几块太湖石)、水(极小面积的一泓池水,或者是一条连脚面都没不了的浅而短的“小溪”)、树、亭、桥(极小,有时甚至一步就能迈过去)等几个基本构件吸附人文因素,还自然之本,成为缩小了的自然山水。“收天地无尽之景于一园之内,一堂之上”。
这样的私家花园寄托了主人的情怀与心绪,因此在诗文中经常能看到它们的影子。后海北岸的醇王府,曾经是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家。他在一首《鹧鸪天》中借家中花园之景,写出了自己的心情:“山构园林寂石哗,疏篱曲径仿山家。昼长吟罢风流子,忽听楸枰响碧纱。添竹石,伴烟霞。拟凭樽酒慰年华。休嗟髀里会生肉,努力春来自种花。”
最新评论: |
中国风景园林网版权所有 COPY RIGHT RESERVED 2007 - 2015 WWW.www.hxycwz.com